2012年5月20日 星期日

Health Related-58, 論喝酒,談醉酒。

論喝酒,談醉酒。
酒在人類文明中歷史悠久,是文化產物,也是富足表示,沒足夠食物,沒材料剩餘可釀酒;而有歷史文化的地區及國家,農業生產、釀酒技術及工業均達一定水準。
飲酒後,酒入胃及小腸直接吸收入血液,而部分帶到腦部,酒精分子造成愉悅感。但是酒精在人體內代謝後的分解產物可就是另當別論了。
東方人,中國人、日本及韓國人中有35%會在喝酒後有臉紅現象,俗稱"保護色";有這樣現象的人,在飲酒時,應該注意量及速度的調整,以避免酒精代謝物造成飲酒不適現象,如噁心、想吐、頭暈、頭疼、錯覺、錯亂等不良症狀,而易喝酒臉紅者,患癌症及飲酒型食道癌的機會也比不易臉紅者高,不可不小心,尤其是碰到像"李吳桂"三位同時在場的情況時。
酒精代謝分成兩階段,分別由酒精去氫酶及醛基去氫酶分別把酒精作階段性分解,先分解酒精成乙醛(acetaldehyde), 再分解成乙酸(acetic acid, 即醋酸),再排出體外。但是,要是這兩階段的分解效率不配合,而造成乙醛的體內累積,它就會造成臉紅及前述的不舒服症狀了,乙醛本身是毒性物質,不宜在身體內累積。累積是產生太快,或分解太慢不易排出所致,這関係著生理功能及遺傳因素所致,當然也有部分後天因素存在。
嚴格來說,酒精是鎮靜劑而非興奮劑,有人飲酒精神亢奮、話多、動作多、動作大,那是愉悅作用高於不良作用期,甚至有人謂"藉酒裝瘋"狀態,當然接下來就有了不良期了,可能前述不適狀態接著發生(尤其是酒質不良時),甚至到昏睡不知人事的完全鎮靜期。這一序列的飲酒行為現象,也會造成影響同飲者的酒興及場合禮儀需求,於是有了"酒品"及其良劣的區分,人的酒品決定於,人品、酒品(酒的品質)、酒量、共飲者之共識,場所,皆有之。酒逢知己千杯少,話不投機半句多,可知場合及對象之重要;古代文人雅士,有名詩人也在酒的催化及良性刺激下,多有佳作,創下影響千古的文化傳奇,足見酒是影響腦力及創作力的因素。
年青人學喝酒,常常不知道自己酒量,是危險的!也是沒充分暸解自己的一種缺陷!
尤其是在未暸解自己的情況下,又和不熟及不能信任的人一同飲酒時,也許意外就發生了!而成年者也可能未能掌握自己酒量,所飲酒的品質,及自己身體狀況而出意外的。
所以我常常負責把醉酒的人送回家或安全處,便是因為我知道,醉酒的人是失控、最無助的狀態,也只是短暫期最無助的人;過了這短暫期,便沒事了。我不希望醉酒的人,產生因為我沒多一分心,而造成不必要的社會問題。
年輕人能不能適應喝酒?能不能有足夠生理能力分解酒精?喝酒後,有沒有副作用產生?是可以很快自我測試的!測試方法如下:
在24小時內,沒喝酒狀態下,以5公分見方的棉花片,沾滿70%的酒精(即殺菌的強效酒精配方),將其貼在上手臂靠身體的內側,七分鐘到八分鐘,拿掉貼片,如果手臂皮膚仍舊呈現紅色不褪,表示身體分解酒精及其代謝產物乙醛之能力不佳!一旦要飲酒時,如前所述,速度及量均要控制了,免得敗了興緻。
原因是,我們的細胞的酒精去氫酶及醛基去氫酶會分解滲入皮膚細胞的酒精,能力充足時,不會留下紅色。因為,乙醛(禍首)如果未被分解而存在時,因它也是血管擴充劑,會造成皮膚的充血現象,而使紅色呈現。
但是,常常有人問我,有什麼秘方可使人飲酒不易醉?有的!
(待續。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