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簡單的討論一下輻射線的效應與政府欠我們甚麼:
用我以前上核化學,與放射性廢棄物處理課,第一節課內容,簡單的說,原子核裡面有中子與質子存在,前者不帶電,後者帶正電,所以質子間因為電性相同,彼此會互相排斥,所以當有些原子核中,質子與中子的比例相對太高,這樣的原子核就會有不穩定的現象,而容易產生核分裂。核分裂用來發電,也就是有大核分裂成小核!
然而,分裂之後,兩個小核的重量(質量)和,會小於原來大核的原始重量,造成所謂的質量虧損,所虧損的重量變轉換成為巨大的能量, E = M x C x C ( C是數目字很大的光速 ),這稱為質能互換,而這些能量變可能以不同的輻射線,釋放到周遭環境,不同的輻射有不同的特性,對於周遭環境與生物的影響都不同,也就是有不同的相對生物效應。
更簡單地說,當一個大原子核分裂成兩個小原子核,叫做衰變一次,因為由大變小,而且也釋放損失了能量。大家說常常聽到的輻射強度單位,貝克,就是用來計算衰變次數的輻射強度單位。但是除了考慮輻射強度之外,更重要的,還要考慮輻射線的能量大小!因為不同的原子核,同樣的一次核子衰變,可能產生不同的能量,不同種類的輻射線。於是,當同時考慮輻射線的強度與能量的時候,必須延伸出另外一個單位,雷得。
但是,如同剛剛所講過的,每一種不一樣的輻射線,有不同的環境與生物效應,alpha, beta, gamma, X 光,中子,⋯都有不同的效應產生,這些效應更是我們關注的。於是在這個時候就要考慮到,不同的輻射線之相對生物效應因素,於是也產生了新的科學輻射單位,便是用來說明輻射劑量的,侖目。為了使用上的方便與通用性,另外一個輻射劑量單位,西弗,和它的幾個次級單位,如毫西弗,微西弗,也常常被使用。一個西弗等於一百個侖目。
在這裡值得大家關切的是,政府通常會公布的輻射單位是貝克,也就是放射性強度單位,大致上來說,我們現在要求一些食品在 370 貝克以下,日本自己要求在100貝克。這中間有兩百七十個貝克的差距!要了解這個差距所代表的意義,必須要了解輻射線來源的核種,以及輻射線種類與能量,才能夠更進一步了解輻射線的環境與生理效應!
請問在這個方面,衛福部,食藥署,與原子能委員會,做到了嗎?能夠做到嗎?更重要的是有做嗎?
http://www.aec.gov.tw/newsdetail/headline/3250.html
回覆刪除不好意思{未檢出任何人工放射性核種}
有關日本輸入食品報驗資料不實案,本會所屬專業實驗室正陸續接收衛福部送來之樣品,全力配合進行輻射檢測作業,以確保民眾食品輻射安全。
至3月25日止衛福部已採送365件日本福島、茨城、栃木、群馬、千葉等5縣食品送本會分析,分析結果 [未檢出任何人工放射性核種}。另自100年3月至104年3月24日我國對日本進口食品共取6萬7仟餘件樣品進行輻射檢測,所有樣品之輻射檢測結果皆符合我國及日本之標準。
另行政院 院長於今(26)日院會指示,原能會除提供檢測結果外,應就檢驗方法適時對外說明,謹就本會食品輻射檢測方式說明如下:
我國針對日本進口食品採用兩階段檢測分析方法,第一階段為直接計測,將樣品直接放進檢測設備後,進行定性分析,以確認有無人工放射性核種(如:銫-134、銫-137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