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食品乳化劑避免腸道癌症
本文內容已同意中央社於2017/01/08 以新聞方式刊載
吳家誠教授 2017/01/05 為生日而撰於台北市台灣師大
乳化劑是一種具有如清潔用的介面活性劑般化學結構的物質,常被現在食品加工業用來當作是一種食品添加劑與加工助劑,它可以協助油溶性與水溶性物質間的均勻混合,讓加工後的食品有滑順的質地,更良好的賣相。這類物質在台灣過去,也曾經因為具環境荷爾蒙作用的塑化劑與起雲劑事件,造成食品安全的風暴。
最近科學界更陸續地發現,人工合成的乳化劑具有相當強烈致腸道癌症的風險,在長期食品添加劑氾濫使用的情況下,消費者對於這樣的健康風險必須更持續地關注。主要的原因在於我們的腸道表面的黏膜組織上,有相當厚度的微生物、細菌層,有約百兆的微生物、菌等生存其間,當具有油溶與水溶性作用的乳化劑一旦進入腸道,有相當強的化學功能附著黏膜層上,改變腸道內微生物菌相,並且也改變了腸道黏膜組織的穿透性,甚至讓一些具有致病與感染性的物質進入了黏膜下的腸道內壁,引發更嚴重的腸道疾病,例如,大腸炎(Colitis), 腸道發炎症(IBD,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), 克隆氏症(Crohn's Disease),與長期性腸道發炎等症狀。
然而,更令人擔心的是在這樣一種促進腸道發炎的狀況下,除了已知可以引發的多種疾病外,也影響了腸道細胞的增生與自我凋零(Apoptosis) 平衡 ,助長了大腸癌的產生。根據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2016年末,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等三個機構支助,而在國際癌症研究期刊所發表的論文說明,更明確的指出,當腸道微生物菌相改變時,造成了更強的菌類促進的鞭毛蛋白(Flagellin)與脂多糖(lipopolysaccharide) ,對腸道細胞產生發炎基因促強的免疫系統表現!讓研究學者們根據這樣的觀察與多重實驗證明,很肯定地強調,因為常用人工食品乳化劑的介入,腸道微生物菌相及黏膜組織的改變,產生腸道發炎環境的強化,破壞了腸道表面的自我穩定平衡(Homeostasis), 因此助長了腸道癌症的產生。
腸道癌症已經是第四高的世界癌症死因,每年大約有接近70萬人,因為這樣的癌症死亡;大腸直腸癌在國內更已經竄升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,死因第三名,每年奪走許多國人的寶貴生命。根據統計,台灣每天約有38個大腸直腸癌的新增病例,每年新增的病例大約有一萬四千多人,平均不到38分鐘就會發生一例,而每天約有13人因為大腸直腸癌死亡。因此,在食安並不完善的台灣,百姓更應該注意避免含有人工乳化劑的食品,認識乳化劑,從食品的標示,食品的質地與口感,都應該可以初步地了解,是否食品內添加了不應加的乳化劑?
《加了變好吃 專家提醒人工乳化劑致癌風險 | 生活 | 中央社即時新聞 CNA NEWS MOBILE》
http://www.cna.com.tw/news/ahel/201701080167-1.aspx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